沉浸在城市的霓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感觉孤单与乏味,或感觉灵魂的缺失。生活需要一种信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感,正向引导内心世界的能量,逝去久了会让人感觉空白,重拾我们该有的热情、礼貌、谦和,找回那些“人之初”的本性。孝,一种让人无法回避却又望而止步的特殊情感,很难再现实生活中找到正确的规范或标准,但在以往的阅读当中,不难找到传统孝义的经典阐述,略读一二,字字诛心,让人不断感悟、体会……

善事父母为孝 ——《尔雅》
自爱利亲谓之孝 ——《新书》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论语》

   何为孝
   《礼记》曾经这样描述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 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追本溯源起来,皆源自一个“孝”字。《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 ”,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道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 《孔子家语》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为何孝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教育也都由孝顺父母生发开来。所以,人要孝顺父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反之,对与那些不懂得关爱父母,孝敬长辈的的人跟“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孝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更应该是一种习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如何孝
   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然而,如何尽孝也是长久以来孝道文化里探寻的方向,人应忠孝,而非愚孝。受父母之所养,尽儿女之所孝,孝是一个长久地过程,反映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问候、关怀、悉心照料,或是微笑,悦其心者为孝。行孝的方式很多:创造良好的氛围, 保持良好的环境,不经意间也许我们带给身边的人意想不到的舒心、畅快,这何尝不 是一种孝?孝是一种坚持,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传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