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了,新的工作还没有进入正轨的阶段,会让人时不时想找个人聊聊。倾诉欲像一个临时而任性的需求,需求来的时候想要马上得到解决,倾诉完的那一刻,表达欲也戛然而止。

   在微信聊天的时候也会发现一类人,他们不定时的出现在锁定屏幕上,你会惊讶,为什么是这个时间段?Ta找我有什么事?在这个人人自称孤独的时代,手机忽然响起的那一刻你甚至会欣喜:有人给我发微信了!!!

   然而,久而久之的,你会发现你收到的消息都可以归为同一个类别:来自不同个体的倾诉。可能是某个方案又被领导打回了;可能是上班路上把豆浆打翻了;可能是又被家里唠叨结婚了;可能是任何一件更加平凡不过、不值一提的事情......

   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宫斗职场,一日三餐......说来说去,生活无非就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但人们还是会选择一个对象,将每一天大同小异的苦水统统倒给他,希望不用解释太多就能得到理解,希望这个聆听对象值得被信任,还希望得到这个聆听对象恰如其分的回答。

   你会发现有些人在倒完苦水之后,并不愿意接受你抛给他的新问题,一走了之,等到下一次倾诉时才会出现;有些人在开启一个话题之后,聆听时心不在焉,只想赶快绕回到自己的表达上;有些人的倾诉过于自我,过于排他,甚至近乎自言自语......他们想要倾诉的东西太多了,但他们能够或者愿意提供的却是少之又少。

   今天早上乘公交时,正好听见一位奶奶在和车上偶遇的老朋友控诉自己那胳膊肘往外拐的儿子。从她们的聊天中得知,这位奶奶的儿子刚年满四十,有个三个月大的宝宝。

   我戴着耳机,感觉到那位奶奶的声音越来越大,渐渐充斥着整个车厢,她唾沫横飞喋喋不休的样子似乎让她的老熟人也有些看不下去,那一车乘客也被迫听着这新一天的第一条“社会新闻”。

   看着老奶奶身旁的人都慢慢站向公交车的另一侧,选择敬而远之,我也是其中一个。纵然那些遭遇让人心生同情,但很明显那短短十多分钟的“倾诉”更倾向于被人当做心理疾病或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野蛮行径。

   所谓“过犹不及”,凡事做得过头都会让人不快,说话大抵也是如此。说得太多言语太过恶毒,谁做听众都负荷不来,即使是朋友也会避之不及。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也许是生活节奏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他们需要表达胜过一切,这些表达没有理由,没有方向,倒像是一种后天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

   但我想,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克制一下自己的倾诉欲?又或者在自己倾诉欲过剩的时候,先学会倾听。

   情绪分享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别只在倾诉中分享负面情绪了。

   你今天很丧,就偷偷等待明天不一样。
   你今天很丧,别让爱你的人和你一样。